因姓名问题换第二代身份证遭拒,正在读大学的江西省鹰潭市人赵C向法院提起诉讼,欲争回姓名权。日前,这起备受关注的姓名权案以法院判决“赵C”名字合法结束,武昌的陈女士感觉大受鼓舞。一年前,她为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取名“陈u优”,可今年2月,她准备为女儿上户口时,却多次遭到派出所的拒绝。无奈之下,她只能将女儿的名字改为陈子优后上了户口。近日,陈女士准备再次为女儿争回姓名“陈u优”。
赵C赢了这场“好玩”的官司之后,很多人都很兴奋。有人说法院判决尊重个人权利,是法制的进步;有人说赵C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,是公民的进步。但实际上,这场官司仅仅是极个别的案例,它所赋予的现实意义也极为个别:赵C继续叫赵C,仅此而已。
个别的原因很简单,那就是名字中带有字母的中国人似乎仅此一个。当然,我们知道从前有个阿Q,还有个小D,尽管也姓赵,但那毕竟不是姓名,未入户籍,更重要的,那不过是小说家的虚构。所以,无论是据我所知的,还是有据可查的,“中西合璧”的赵C都是“仅此一家,别无分号”。
那么,赵C的胜利能否帮助陈女士争回“陈u优”的名字,从而激励更多希望“洋为中用”的父母,让26个英文字母飞入千家万户呢?依我看,不太可能。首先,赵C的例子极为个别,他之所以能够胜诉,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姓名他已经使用了22年;其次,公安部去年曾出台《姓名登记条例(初稿)》公开征求意见,上面明确规定,姓名不得使用外国文字和汉语拼音字母。而赵C官司的起因,正是其姓名与此条例相抵触。
除此之外,用汉语加字母作为名字,绝大多数中国人恐怕难以接受。父母之所以给子女取名“赵C”“陈u优”,原因无非两个,一是有个性,二是怕重名。但说句实话,给孩子起这类名字,未必是上策。仅以赵C为例,在书写时就容易出问题:C字一不小心就可能写成L,还可能写成乙。而在读说时也容易出问题:c字在英文字母里读c,但在汉语拼音里读ci,如果人家没学过英语,难免就会读成“赵疵”。这就会闹笑话了。而且,这样闹的笑话,也许比重名闹得还多。
当然,如今重名现象确实很“严重”,据说全国叫“张伟”的多达10余万人,而与笔者同名,叫“刘宏伟”的多达8700人,为此,去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还专门呼吁尽快立法,杜绝重名现象。但是,什么样的法律能杜绝重名现象呢,这太难了。
因此,在这难度很大的法律出现之前,我们只好自己想办法。赵C很幸运,与公安部的条例打了个时间差,他赢了;但“陈u优”就很危险,毕竟条例的规定自有其道理。除了这些有擦边球嫌疑的办法,拒绝重名其实还有其他的招数。
比如,我们可以效仿古人,起“名”的同时还可以取“字”,俩人同叫王明,但若一个字“很亮”,一个字“不黑”,就很容易区分了。还可以增加字数,现在就有一些人的姓名用父母双姓再加名字,可大大降低重名的几率,在这方面,田连元的“东方齐落瓦”,赵本山的“齐德龙东强”,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。
又要有意义,又要有个性,又要防止重名,又要便于管理,又要避免生僻……所以,起名字似乎很难。而其中最难的,就是防重名。不过仔细想一想,重名真的那么恐怖吗?它是阻碍我们工作呢,还是影响我们生活呢?想通了这一点,我们就会发现,原来词典中美好的汉字有很多很多……